华琪软通国内电话信息领域中的领跑者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你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公司新闻
华琪软通HaKey SoftComm

公司新闻

 墨问便签去年10月份上线了付费阅读功能,我也从那时开始在墨问上写作。时间过得很快,转眼一年了。

一年里,我在墨问上总的收入有5万多元。虽然跟池老师比不是一个数量级,但我相信与大多数人相比,这也算是不少的收入了。没有炫耀的意思,只是单纯想跟大家分享一下,自己也做个总结。墨问的规则都很透明,想“焖声发大财”也藏不住。

算起来,跟墨问便签的创始人池建强老师认识也有十来年了。很早就关注池老师和小道消息(现在叫小众消息)的公众号,第一次跟池老师线下见面是在池老师《MacTalk:人生元编程》读者见面会的现场,当时也第一次见到了冯大辉、三表,也认识了图灵出版的谢工老师。后来,池老师去了锤子科技,主导做了HandShaker,我还现场去找池老师帮忙修过Bug。

老罗(罗永浩罗老师)对设计有偏执,池老师对产品有追求。后来,池老师成了极客帮的总裁,主导做了极客时间,产品设计也非常好。我也系统学习了左耳朵耗子以及其他老师的一些技术课程。再后来,池老师就独立创业做了墨问便签,我也第一时间尝鲜,但因各种原因在却没有写太多,直到墨问便签的付费阅读功能上线。

当时,我已经开始了我的写书计划,我在写一本面向所有程序员的书。

这个想法由来已久。我于2014年出版了第一本书——《FreeSWITCH权威指南》,到现在,已经过去十年了。后来,疫情期间出了《Kamailio实践》。两本书反响都不错,但卖得并不好,可能是专业领域太窄了吧。我希望我的书能让更多人看到,这也是我写这本书的第一个初衷。

其实在此期间,我本打算写一本关于FreeSWITCH的书。很多读者都在呼唤《FreeSWITCH权威指南》的第二版,我甚至已经跟出版社签订了合同,当时拟定的主题是FreeSWITCH与元宇宙。不过,后来元宇宙几无声息,这本书也就暂时搁置。近年,AI大火,我也准备将这本书改成FreeSWITCH与AI专题,不过,让子弹先飞一会儿,我先把手上这本书写完。

这是一本面向所有程序员的书,我暂定的书名是《大道至简,给所有人看的编程书》。是的,我就是想写给所有人看。我喜欢编程,写了20多年程序,读了很多代码,为FreeSWITCH开源项目贡献了超过15万行代码,也见识过很多厉害和不厉害的程序员。我从2013年开始做FreeSWITCH培训,来听课的学员有“懵懂”的技术小白,有创业公司的老板、技术骨干,也不乏电信及大互联网公司的程序员,他们都有不同的技术背景和经历;我给很多大大小小的公司做过很多FreeSWITCH和VoIP相关的咨询和指导,他们都有不同的开发工具和技术栈;我面试过很多程序员,也曾亲自指导并见证了从不知道什么是IP地址的“程序媛”转变成一名真正的程序员。对于编程和程序员,我有很多心得。

不像很多大厂,一上来就面试高深的算法、深入到Java虚拟机的细节。我们是个很小的创业公司,来我司面试的很多程序员很多都说不上来什么是操作系统、分不清编辑器和IDE、说不出关系数据库的三种范式、不知道BMP、JPG、PNG、Webp的区别(甚至写不出这些名字)、会写Web接口但不知道什么是REST、没听过gRPC,甚至用自己最熟悉的语言都写不出一个死循环!

我见过很多写了十年的Web程序员都不懂HTTP协议,且不说底层的 \r\n,就是连 Content-Type、Content-Disposition 这样的头域都不知道是干什么的。

这些,发生在有多年工作经验的程序员身上,也发生在刚刚毕业的大学生身上。是我们的开发方法错了吗?是我们的教育错了吗?问题出在哪里?

事实证明,有些人也不是不聪明,也不是没有潜力,只是,他们没有找到正确的方法,没有参透编程开发的本质。而其实,正所谓“大道至简”,这些本质有时候就是一层窗户纸。

这本书就是为了帮助他们捅破这层窗户纸。

知道吗?你所熟悉的Windows,翻译成中文,就是窗户

为什么是我来捅?

我在写作过程中渐渐体会到,不是写教材的老师不厉害,也不是教计算课的老师不厉害,而是,他们的使命不在于此。教科书,讲理论、讲科学,要严谨,就不能写得“幽默风趣”(但其实老师讲课可以做到,因为“讲”发挥的空间就比较大)。而我写作时就比较自由,为了能更好地帮助大家理解可以打些不大恰当的比方。比如,我在讲多线程时可以说:“你在上班时是不是会趁程序编译的时间或者等待下载的时间刷刷手机?”,其实这就是多线程!

同样,对于工作过几年的程序员来说,他们很多人的工作就是完成工作,而不是探究程序的工作原理,自然就会出现写十年Web程序也不需要理解HTTP协议的人。然而,这限制了他们的发展。

刚毕业的大学生不会写死循环不是问题,不会用Git也不是问题,但是,如果走上工作岗位还不能快速学会这些技术和工具,就是问题!大学的本质是教会学生正确的理论知识,并培养和锻炼他们快速学习新知识的能力。然而,如果一名程序员在学校期间没有好好学,或者在工作时没有认真思考,眼前就总有一层他们自己捅不破的窗户纸。

然而,捅破这层窗户纸并没有那么简单,因为这需要补齐他们本应该已经学好的知识。

为了补齐这些知识,我打算从 1 + 1 讲起。第一章名为“神奇的数”,从吴军老师的得到课程(“得到”是一个付费阅读平台,吴军老师是知名的畅销书作者)上得到的启发。从十进制数到二进制、十六进制,都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有一次,我问同事感觉如何,他们说还是有些看不懂。我就把所有进制的对应关系在一个“作文本”上画了一遍,他们就感觉一下子理解了。

“作文本”,是所有人最熟悉的东西。在书中,我在多处都使用了这种“作文本”讲解法。

这本书面向小学4年级以上的“程序员”。对于好学的学生来讲,他们已经认识大部分汉字、懂点简单的“之乎者也”、知道什么是方程,并认识很多数学符号和简单的英文单词。而学会全部C语言,也只需要掌握30多个单词而已。

当然,小学4年级的程序员并不能理解书中全部的知识。事实上,他们不需要理解全部的知识。我希望这本书能陪伴他们一直到大学——每年,每读一遍,都能学到新知识。

这些知识不会过时。因为,很多知识都是我20多年前学到的(只是我当时并没有很好地理解)。所以,再过20年也不会过时。

始于数,而不止于数。这本书涵盖了从二进制、二极管、门电路,到计算机启动、CPU和内存、硬件和软件的结合、数据结构和算法、工具和技巧、各种操作系统、数据库、软件和编程语言的来龙去脉,历史的选择、竞争和权衡等方方面面的知识。带你彻底理解计算机和编程开发的本质。这些知识小学生能看懂,对大人也有用,你学会以后还可以讲给你的孩子。事实上,很多内容在工作十年以上的程序员看起来也是很“高级”的。

现有,有了以ChatGPT为代表的人工智能(AI),很多人都会说程序员要失业了,很多东西,问一下AI就什么都知道了。但恰恰相反,我却认为,有了AI,程序员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就需要更全面了,这样你才能更好地使用AI。而掌握全面的知识需要系统地学习和配套的练习。“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做到这一点,靠问AI和刷几个短视频是做不到的。你问AI的问题,总归只是一个一个的点。而用AI做好一件事情,你需要一个“面”。点是零维空间,线是一维的,面是二维的。因此,AI跟你要成为的那个程序员差的不是一两个量级。本书,甚至讲到了十维空间,教你什么是“降维打击”。

很多时候,其实用不到降维打击,你只需要比对手强一点点就够了。金庸小说里讲过一个神奇的剑法,叫“独孤九剑”,我特别喜欢。这个剑法的神奇之处是“遇强则强”。如果你学会了这种剑法,遇到个很弱鸡的对手,即使胜了他你也强不到哪里去;但如果你遇上个很强大的敌人,不管他功夫有多高,你就总是会比他强那么一点点。剑法的创始人叫独孤求败,到处找人比试,“一生求一败而不得”。

这本书,就是一套“独孤九剑”。如果你水平越高,能体会到的就越多。

我就是想写这样一本书。

这是一项浩大的工程,然而并不难,书里很多内容我其实都已经思考了十年甚至更长时间。

当然,写一本书很花时间,尤其是我同时还从头写了一套能启动和运行的操作系统,写了各种编程语言的示例,甚至还写了一个极简的编辑器和编译器。不得不说,ChatGPT对我有很多帮助,但我只是用它生成了一些小的示例代码,并多有修改。它生成的文字风格还不适合我。

上面,我花了很大篇幅介绍这本书的创作背景,其实并没有“离题”,因为这很重要。

之前,我花了一年的时间写了还不到一章,墨问的付费功能上线以后,我便决定开始“连载”。但面对新平台,我需要先学习。因此,发了一个标价 1 元的文章,先练了一把,收了几个付费读者,熟悉了墨问的功能,并踩到一些坑。

感觉新书可以上线了,最初定价1元,我发给了家人、朋友和公司的小伙伴们,一下子有了30多位读者,冷启动完成。价格也改为66元并公开上线。有些投机取巧,但也算不是弄虚作假,因为,这本书本来也是写给他们看的。日后,如果纸书出版 ,我可以给每个朋友送一本《大道至简》,但总不能见人就送一本《FreeSWITCH》。

本打算每周更新2~3篇,由于我已经攒了不到一章,分开发,毫无压力。而且,起初,我创作力爆棚,渐渐就积累了很多内容,成了一个大大的Buffer(缓冲区),这样,我不仅不担心断更,而且,还几乎做到了日更。

就这样,又“忽悠”到了一批种子读者,忘了有多少了。忽然有一天,池老师看见了,说“哇,你写了这么多,我得推一下。”,于是池老师就把它的发现发了朋友圈,一下子来了数十个订单,真有种传说中那种“订单雪片一般飞来”的感觉。

此后,我也越写越多,池老师也不时照顾。当时平台上内容也不多,看起来比较显眼。我天天更新,几乎几天都有订单。感觉每天数钱的日子也很不错。

“数钱”,并不是因为钱多,而是这种感觉好。记得当初支付宝刚上线时,我转了一些钱到支付宝上,每天都可以看到新增的利息,我就又转了很多钱过去。不是我钱多,而是相对来说,我把很大比例的钱都转了过去。话说支付宝最初的利息还真比较高,但这其实不是重点,重点是,每天都可以看到利息的增加,这种感觉很好。而银行的利息不管有多高,你总不可能每天去查余额吧?而且,银行的利息也不是按天算的。

言归正传,要想得到池老师的关注,认识他是一回事,内容总归也要好才行。而且,你总得让池老师有个由头给你转发吧。当然,这个由头也不需要挖空心思去想,一切都顺其自然。比如有一次我在深圳LVS的大会上做出品人,出版社有个展台还给我做了签售活动,我就突发奇想,能不能给我的新书做个广告。然后,我就找到酒店的服务人员帮我打印了几张书的简介和二维码,放到展台上,还一下子收获了不少读者。我很高兴,就把现场的情况拍照发了朋友圈。被池老师看到了,说照片里的二维码不清楚,不利于转化。我就赶紧拿电脑P了一遍二维码,池老师一发朋友圈,又一批“雪片”飞来了。

池老师不仅仅是能“发”雪片,还在持续改进平台,几乎每周都能上线一个或几个新功能。平台越来越完善,平台的用户也越来越多。众人捧柴火焰高,聚得人多了,大家都是赢家。

当然,池老师也有烦恼。虽然小程序长在微信生态里,冷启动方便,很容易获得用户,产品更新迭代也很快。但来得容易去的也容易。小程序,以及微信,为了避免打扰用户,有很多规则限制。小程序的本质是让你用完了就忘记。所以,池老师和他的团队也花了很大精力解决用户留存和用户提醒问题。早期经常跟池老师探讨和交流。在交流这些问题的同时,池老师也很关心我的创业。虽然我持续用墨问,池老师很开心,但毕竟这不是我的本职工作,花太多时间就是“不务正业”。

所以,“雪片”也不能光靠池老师。我有自己的公众号,多年来也积累了一些微信群,算是自己的“私域”,有一些早期的读者也信任和支持我,因此,读者的发展也算不错。

但私域总是有限的,而且我公众号发文章也不勤,因此,后来订单增速就有所放缓。一场偶然的机缘让我认识了博客园的创始人,在博客园上投放了一段时间广告。墨问没法统计订单来源,但感觉上每周都会来几个订单,效果还算不错,只是后期就越来越少了。有的读者会加我微信,有时我也会问一下他们是从哪里找过来的。

再后来,增速放缓时,我也会发红包找朋友推荐一下,效果一般,但发红包的成本一般还是能收回来的。收不回来也无所谓,都是朋友。冯大辉老师比较厉害,发一条消息就来几十个订单,我就会多给冯老师发红包。

一位知乎答主,说起来也曾是我《FreeSWITCH权威指南》的读者,也曾专门发专栏帮我介绍(https://zhuanlan.zhihu.com/p/704122376)。“酒香也怕巷子深”,行走江湖,还得多交朋友。

我的专栏读者数也不是一点“水分”都没有。有时候,我会“送”朋友一个。但这个送吧,比较费钱。比如现在价格是99,我一般会发一个100元的红包让他买个课。而实际上,扣除平台的费用(含税),我到手的只有不到80块钱。但这个成本没法解释,我总不能跟朋友说我送你一个书,价格是99,但我只能给你80…… 因此,这种送法也不多用。

墨问不支持优惠券之类的。另一种简单粗暴的方法就是直接改价格。我曾搞过一次直播,是面向一个私域微信群的。当时的价格是88,为了表示诚意,我就把价格临时降到了9块钱,结果群里只有三个人买了。而正好在降价期间,还被另一个不知情的人买了。得不偿失。事后证明,这“另一个人”其实是李艺老师,也算是肥水不流外人田。但他得了便宜还浑然不觉😂,直到后来才被我发现。

关于书的定价,我也想说一下。最初定价66元,后面内容多了开始满百人涨价模式,从77、88到现在的99,持续涨价让早期的支持者有些许满足感,后来者也会因“焦虑”而下单。买的没有卖得精,这是一个屡试不爽的方法。但改价格和降价促销就会对这个策略有所伤害,因此,后面我也基本不用了。

后来,李艺老师在墨问上创作了很多专栏和作品,也为《大道至简》写了很多读后感。

在李老师发起的征文活动上,我投放了一个广告,收效甚微。应该是墨问平台上能转化的都让池老师转化了,其他写征文、看征文的又不是程序员。不过,我并不是为了投广告去的,主要是为了支持李老师的活动。没想到李老师还把我的投稿放到了最前面🤓。关于李艺老师,还有猛料,我后面还会专门再写一篇,先保持点神秘感。

除这些外,我还开了一些专栏,有免费的也有收费的。免费的可以自己记录一些事情和思考,顺便吸引一些流量,收费的,就是补贴一点家用,比如,我有一个“如果获取FreeSWITCH中的语音流”的课程,收费就是512元起。为什么这么贵?是因为这么贵还有人买。为什么不定价便宜点?是因为便宜了也没有很多人买。这种课程就是“坑一个算一个”。当然,我也不是为了“坑”我的读者,而是这类内容对于有需求的人来讲,再贵也是物超所值;而对于没有需求的人来讲,你倒贴他给他他都不看。在使用墨问之前,我也写过一些电子书,PDF格式,好几本加起来也没有一本《FreeSWITCH源代码分析》卖得多,而后者标准定价是1024元,偶尔会促销打个折。定位要准,收费要狠😀。

好了,再说回到墨问本身吧。

墨问的编辑器很好用,用起来非常顺手。但是,由于我是墨问平台上少有的程序员作者,我提的一些需求还没有完全满足。比如公式、代码块等格式设置。现在,代码块我只好用截图,但好在也很简单,直接复制或截图粘贴即可,不需要手动执行文件上传操作。而对于平方之类的公式,我其实也找到了一个方法,那就是我的输入法(清歌五笔)中直接就可以输入平方和立方字符,如 x²、x³等。早期的公式还是写成 x^2,还没有改。下标还没有找到对应的办法,不过,我用上、下标的那些章节已经早就过去了。

总得来说,在过去的一年中,墨问的迭代还是挺快的。而且,几乎总是在我需要某一项功能的时候,就出现了。比如最早墨问编辑器是不支持文中图片的,只有底部画廊,而当我写到有很多公式的那一章时就有了,而且复制粘贴非常方便。期间也遇到由于缓存失效丢失图片、某些状态也不能编辑等Bug,在池老师的支持下也很快修复了。现在的编辑器,除了缺少代码块功能以外,我不需要更多其他的功能了。

作为一名程序员,我原始的文件都是Markdown格式的,存储到Git仓库里,以便于我以后再整理出书。我对于写Markdown和排版很有经验,因此写起来也很顺手。我甚至也写了一本开源的《技术图书排版》书(https://freeswitch.org.cn/books/typesetting/)。有了Git,公司的小伙伴可以帮我改错别字,有时也会写上一小段内容。我每天几乎就是把已经写好的Markdown的内容粘贴到墨问上,稍微调整一下格式、再粘贴上相关的图片就可以了。

除此之外,墨问还有很多好用的功能,比如可以直接语音转录成文字。池老师用得比较溜,我则很少用。因为我发的内容大多数还是书面语,不能太口语化,使用语音转录说书面语就比较奇怪。而且,我的脑子也没有那么快,很多时候需要停下来想一想后面要说什么,但一想到语音转录系统还在等待着我发言,就多多少少有些紧张。所以,我大多数时候还是打字。前面你可能注意到了,我使用五笔。这项技能我在开始学计算机时就掌握了,因此,速度基本跟我的思路同步。只是近些年有些老了,速度也没有长劲,而且,有些打不出的字就总也打不出。还好清歌五笔有拼音混合输入功能,有时候就用拼音补充一下,倒也影响不大。但这也造成了我的懒惰,其实清歌五笔在拼音打出字以后是有对应的五笔提示的,但我一直就没有刻意记一下。

对了,清歌五笔是Mac上的五笔输入法,很多年前我还小小的赞助了一点。作为一名重度用户,这是我应该做的。

有了墨问,我写公众号就更少了。比起来,墨问比较自由,可以无限修改,这是我更喜欢的原因之一。

正式使用墨问,应该有一年多了。而《大道至简》首发于2023年10月21日,再过几天也有一年了。在使用墨问一年之际,草草写下这些文字。感谢墨问,感谢池老师,也感谢墨问上所有的读者、订阅用户,新朋友和老朋友。

我喜欢墨问,之前我也曾写过一些踩坑的经历和总结,简单列一下,供参考。

说说付费阅读
2024上班年的【得与失】

2023,我愿用文字记录的三个瞬间

墨问便签踩坑记

最后,如果你还没有订阅《大道至简》,进去看一看吧,里面有很多试读章节都是免费的。如果你“砰然心动”,剁手下单,也不会后悔,里面的内容绝对物超所值。而且,即使以后出了纸书,内容也会有所不同。纸书篇幅有限,承载不了这些容量。

今年8月份,我和顾全老师一同翻译的书《Go语言权威指南》出版了。如果你对本书或我的其他书感兴趣,可以到这里(https://book.dujinfang.com/)观看。

最最后,如果你已经是订阅用户了,不要忘了读。其实我基本每天都会更新,如果按墨问的指导开启了订阅,都会收到更新通知。如果读了,多点点赞,算是打个卡,让我知道,更重要的是为自己的学习点个赞。

 

 

合作伙伴:

友情链接:

立即咨询